土家族哭嫁习俗

哭嫁的由来: 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哭嫁内涵: 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哭嫁流程: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先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依次围席而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越临近婚期哭声越悲,往往通宵达旦,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到了出嫁前一天(当地称为“戴花”日)的晚上,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这段时间的哭唱内容相当丰富,但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顺序一般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哭叔伯、哭姑舅、哭陪客、哭媒人、哭苦情、哭扯眉毛、哭花、哭梳头、哭辞祖宗、哭离娘席、哭出菜、哭撒筷子、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上轿等。 “陪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酌酒,依次传杯轮唱或对唱,胜者享受糖食,负者罚酒,直至夜深始散。十姊妹歌多为一人领唱,众女伴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唱到高潮处,在座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词有回顾也有祝愿,多为表达姑娘感怀父母养育之恩和出嫁前的离情别意,也有很大部分是关于孝顺公婆、敬夫教子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词优雅,场面井然。欢乐时,轻快的节奏、跳荡的旋律伴合着美丽的同句,生动地表达了姑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怀时,或高亢悠扬,或深情委婉,徐缓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调中,蕴藏着姑娘深沉的情。
按习俗,婚礼前后哭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过礼哭、娶亲哭和发亲哭,谓之“新娘三哭”: 过礼哭 就是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请媒人和掌礼先生(俗称路总管)领着新娘及帮忙的人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包括新娘的衣物、首饰,给女方家的全猪全羊或一方一肘(一块条肉、一个长猪蹄)以及其他的物资到女方家过礼。当过礼的队伍即将到达女方家,在听到鞭炮、唢呐起鸣时,新娘及陪哭的姐妹们便开始第一次哭嫁。这时哭的内容多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亲人们难舍难分之情谊的哭诉。诸如:“我的爹呀我的娘。辛辛苦苦养一场,刚刚长到十七八,就要离娘到婆家,爹娘恩情怎报答。”“我的姐呀我的妹,姐妹从小同床睡,明日就要两分离,几时有才到一起”。
娶亲哭 是指迎亲的队伍和花轿等到来时,新娘和陪哭的人一起哭。这时除了哭父母的恩德、教诲和亲情外,也有哭嫁妆、哭媒人、怨亲人的。如“我的老子我的爹,家里家外劳累些,女儿就要出嫁走,嫁妆多少由你给,给的多了把不起,给的少了别人说,难为爹妈受搓磨”。体现了一个懂事的姑娘对父母的体谅和关爱。“女儿离家把嫁出,今日出嫁心不服,一恨媒人心刮毒,贪杯贪财吃鱼肉;二怨爹妈心太粗,专听媒人说好处,女儿爱的(你)偏不嫁,不看儿郎看家屋;三怨哥哥不做主,不念妹妹亲骨肉,好花不栽向阳地,专栽砂岩背隐土。”这是对旧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制度的控诉。其言词之尖刻、比喻之形象,充分表现了土家姑娘的聪明才智和一个弱女子对不合理制度的不满却无奈的心情。
发亲哭 是指娶亲的人在新娘家吃毕酒宴,经双方总管协商一致,准备迎新娘上轿,正式发亲(即迎娶新娘)前的一场哭,也是三哭中最隆重,最壮观的哭嫁。骨肉之情、别离之痛,纵有千言语万语言也难以言表,亲人们便以内容丰富的哭嫁来表达。这时哭的人员处新娘外,有母亲、伯母、婶娘、姑妈、舅娘、姐、妹、嫂子等一起哭,前来贺喜的满堂客人无不为之动情。哭嫁歌“十月怀胎”是哭诉母亲怀胎之苦、养育之艰辛的,其感情之真挚,听了令人潸然泪下;“新娘十哭”更是一首历数父、母、兄、嫂、弟、妹、叔、伯、舅娘等情谊的好歌。“一哭我的妈把我养大,女大就要到婆家;二哭我的爹当家劳累些,嫁妆多少由你给;三哭我的哥,兄妹也不多,正头七月要接我;四哭我的嫂,待妹实在好,上敬老来下敬小;五哭我的妹,从小一头睡,不知几时能相会…….九哭天哭亮,声声哭爹娘,哭干眼泪痛断肠。十哭天已明,含泪别亲人,吹吹打打轿出门。”此外还有“十劝姐”、“五更寒”等内容。 发亲哭在众人的劝导下,适可而止。而后,在总管的“发亲”的一声令下,伴着长号、大锣和唢呐的奏鸣(不兴击鼓、放鞭炮),在众人的簇拥下由兄长背着新娘送上花轿,哭嫁便圆满结束。亲友们目送抬有新娘的花轿和好好荡荡的娶亲队伍渐渐远区。 哭嫁时,哭者、陪者都可以尽情的抒发感情,一字一泪,非哭断肝肠不可遏止。内容主要哭诉自己的身世和难舍亲人的离情别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善待之情,其中也含有对亲人的抱怨。还有哭骂媒人和勉励新娘的内容。
哭嫁的哭唱形式: 土家族哭嫁歌的哭唱形式有群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分为:“一人哭唱”、“两人哭唱” “多人哭唱”三种形式,都由女声演唱,无伴奏。 1、“一人哭唱”, 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2、“两人哭唱”, 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唱,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也有二人对哭唱的)自然的形成摹仿式多声部音乐。 3、“多人哭唱”,是众人与新娘同时哭唱,根据各人的身份不同,所唱的内容也不一样,实际是一种多人混唱的形式。还有一种“多人哭唱”叫 “ 陪十姊妹 ” ,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 “ 十摆 ” ,新娘哭 “ 一 摆 ” ,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 “ 十收 ” ,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 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 “十摆” 、 “ 十收 ” 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顺口溜。 土家族哭嫁歌按不同的形式还可分为:连续哭唱、间断哭唱、抱着哭唱、跪着哭唱,新娘领唱、众人一起哭唱等等。土家族哭嫁歌都是由新娘、亲属和陪嫁女自愿、自发地进行。
哭嫁的类型: 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大致有这么几种: 1、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声部合唱。 2、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种类型是因为新娘不会唱哭嫁歌,出嫁时,请人代哭唱,新娘在一边掉泪一边跟唱。 3、两人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姐妹等又哭又唱,互相告别,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